
睡眠作為人類的一種基本生理需要,是個體完成各類活動所必須的,但失眠卻一直都是困擾人類社會生活的大問題,心理專家通過研究發現,盡管失眠原因是多方面的,失眠現象的發生與個體的心理因素密切相關,尤其與過度的焦慮有關。
心理咨詢專家溫馨提示:當發現存在失眠癥狀時首先要分析屬于何種性質的失眠,一般來說可分為器質性失眠和心因性失眠,前者主要與生理因素有關,后者則主要與心理因素有關,對于器質性失眠則需要尋求醫生的生理調節,對于心因性失眠則真正是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有些人習慣用安眠藥老維持睡眠,其實這是一種思維定勢,也是一種不良的生活習慣,大量的臨床研究已經表明:絕大多數的失眠屬于心因性失眠,與生理因素并不太大關系,藥物調節的優點就在于見效快,但卻難以持久,而且易復發還會產生副作用,所以,心理專家建議能在不服藥的前提下真正不要服藥,而是需要結合具體情況采用有針對性的措施進行自我調理。
一般認為可以從生理、心理、營養、飲食、工作環境、睡眠環境及情緒等方面來進行自我調節,具體方案則要因人而異,如當個體需要面對過大的工作壓力時,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多干加巧干,事半功倍地完成任務,而不是用透支睡眠時間來完成工作,如果只有依賴這樣的犧牲才能完成工作的話則需要考慮是否應該轉行的問題。
另外,還需要理性地對待“失眠”,需要明確的是并非所有的失眠現象都是失眠的癥狀,在臨床上有嚴格的診斷標準,對于偶爾出現的間歇性失眠也沒必要大驚小怪,這是正常的生理與心理反應,如果經常為一些間歇性失眠癥狀而感到憂心忡忡的話必然會影響到個體的身心健康水平,有些人甚至因此而患上“失眠恐懼癥”,還有的人則對睡眠時間有過高的期待,一旦睡眠時間達不到自己的期待便會將其視為“失眠”,這也會無形中增加個體的心理壓力,最終導致心因性失眠。
總之,失眠現象的發生是不可避免的,但也沒有必要因此而終日提心吊膽、憂心忡忡,只要在不影響正常學習、工作、生活的前提下都可以進行適度的失眠調理,必要時也可尋求專業的失眠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