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癥一直是心理學調節領域中,被認為比較難以調節的心理問題,國內真正能夠有效調節強迫癥的心理機構并不多,而強迫癥帶給患者的痛苦也是非親身體驗所不能感受到的。對與強迫癥的調節,國際上所推出的調節方案有很多,從行為療法到森田療法,但調節效果總是不夠理想。國內真正善于調節強迫癥的心理調節專家都需要經過很多年的臨床調節研究、摸索,然后才能真正理解強迫癥、真正掌握強迫癥的有效調節方法。
強迫癥難以調節固然與國內的心理發展不完善、心理調節能力不強有關,但也與強迫癥本身的癥狀特點有關。
一、強迫傾向的普遍性
社會中的大多數人,或者說幾乎所有人都有一些強迫表現,所以某些單看癥狀的強迫癥測試會受到那么多人的贊同。如果只把強迫癥定義為愛胡思亂想、愛洗手、愛整理、愛懷疑、愛計數等表現,強迫癥患者就太頻繁了。我們有這些表現,但還不會被診斷為強迫癥的原因是,我們不為自己有這些表現而感到焦慮、痛苦、自責,因為我們知道這很正常。但強迫癥患者對于調節的目標卻是,徹底擺脫癥狀,不再有這些癥狀,他們對這些癥狀有一種深惡痛絕的排斥。那么這個調節目標就是不現實的,所以難以調節。
強迫癥患者的焦慮感大于一般人,他們只要一接觸癥狀,如洗手,就會立刻緊張焦慮起來,很擔心自己會持洗下去,于是越洗越焦躁,癥狀也越來越嚴重。所以強迫癥的癥結不在癥狀,而在患者的焦慮感,只要他能在進行癥狀時像一般人那樣心態平和,把它視作平常的事情,那么強迫癥就不會帶來痛苦感,強迫癥也就不會稱作強迫癥,只能算是一種生活習慣罷了。但這一點患者很難做到,他們已經形成了一種自發的焦慮反應系統,短期內很難做到碰到癥狀不焦慮,所以他們也很難認同只要不焦慮就能調節的觀點,而只關注于癥狀的消除,強迫癥也就變得難治了。
二、強迫癥狀會泛化
隨著癥狀的嚴重,患者的強迫行為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強迫思維也會逐漸占據患者的大多數思維,由強迫懷疑泛化到與強迫意向、強迫性窮思竭慮等的并存。在調節中,可能一種強迫癥狀的消除,但可能又產生另一種代替癥狀,只要患者的人格、思維習慣、認知特點等沒有改變,強迫癥癥狀就只會泛化,而不是調節。
所以強迫癥的調節關鍵在于尋找患者會導致和加劇強迫癥的性格缺陷,如過度敏感、固執、要求完美,他們往往對任何事情都有著極致的要求,又固執己見,所以才在癥狀上糾纏不休,洗個手也要洗到真正干凈,但又不能接受自己這種行為,他們的痛苦就是來源于矛盾的沖突。
對于一個固執的、完美主義的、要強的、敏感的患者,要徹底改變他們的性格并不那么容易,調節也要從癥狀表面到心理根源的全面進行,考驗的不僅是調節師的耐心、耐力、正確分析的能力,也是對患者的毅力、耐心的考驗。強迫癥的調節是一個漫長的時期,好在,如果配合調節,能夠重新正常的生活、工作、調理情緒并不需要過長時間,一般幾個月就能達到,而社會功能恢復以后,離康復也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