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在成長中有一個令家長非常頭疼的問題,那就是分離焦慮。分離性焦慮源于孩子的安全依戀,而安全依戀往往是孩子與最親密的養育著之交建立起關系,所以多數為母親與孩子之間。
一、什么是分離性焦慮?
分離性焦慮一般出現在孩子6~7個月以后,在照料孩子時,母親必須寸步不離的守在身邊,或者出現在自己視線范圍內,而母親一旦離開自己的視線,或者離開房間時,孩子就會出現嚴重的焦慮,然后大聲哭鬧、到處尋找等。分離性焦慮一般是固定的隨著孩子成長,分離性焦慮會逐漸減弱,直到開始進入幼兒園,必須長時間與母親分離,與分離性焦慮會加劇。
二、嬰兒為什么會出現分離焦慮?
對于分離性焦慮產生的具體原因,心理學家尚沒有具體的結論,一般認為有兩個方面影響因素。
真正是先天的對于危險的回避和恐懼,當嬰兒成長到5、6個月以后,他們已經具備分辨熟悉的環境和不熟悉的環境、熟人和陌生人的能力,由于人類有著對熟悉的事物更有安全的本能,那么嬰兒就會形成對陌生人排斥,對父母依戀的態度,相處時間越長,嬰兒對母親的安全感越深,分離的不安全感帶來的焦慮感也越強烈。
第二是習得的焦慮感。有些心理學家人為,嬰兒的焦慮是后天習得的,因為當母親一離開自己身邊,那么就有可能因尿濕、饑餓、摔倒等而產生不適感,他們會將這種不適感和母親的離開聯系起來,因此不愿母親離開自己。
三、如何看待孩子的分離性焦慮?
1.嬰兒的分離性焦慮。嬰兒的分離性焦慮來源于依戀關系,依戀關系分為三種:安全依戀,反抗型依戀,回避型依戀。安全型依戀是一種正常的依戀,即可以與母親進行親密的互動,母親離開會焦慮,母親回來以后就會非常高興。而反抗型和回避型依戀的嬰兒會即反抗與回避于和母親進行親密的接觸,又不能接受母親的離開,這兩種依戀關系產生,說明親子間的互動是不正確的,或者母親沒有盡到養育者的責任,應該引起注意。
2.入園分離性焦慮:發生在孩子開始進入幼兒園的時期,孩子不愿離開家人,因此對學校、老師、同學等產生強烈的排斥。入園分離性焦慮的處理關鍵在于預防,即在孩子入園之前就要給孩子做好心理準備,帶他了解幼兒園的生活。一般來說,正常的入園焦慮再兩周內會逐漸緩解,超出兩周則要引起家長的注意,或者尋求專業的心理疏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