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氏格言之六 :孩子與父母的互動,永遠是嘗試(上)
孩子與父母的互動,永遠是嘗試,你強他就弱,你弱他就強,你堅持他就妥協,你妥協他就堅持。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一個初一的孩子,特別喜歡玩手機,每天晚上都玩到很晚,而且理由很充分,查資料、看老師的通知、和同學交流、探討學習等等。
多次溝通無果后,父母只能強制給孩子制定規則,晚上十一點之前必須上交手機,關燈睡覺,作業沒完成到點也要睡覺,不能影響到第二天的學習狀態。
但是,在第一天實施過程中就出現了問題,十一點整,熄燈時間到,媽媽準時進房間提醒孩子放下手機,準備睡覺,孩子還是用老一套理由來拒絕放下手機,媽媽說:昨天就約定好了,哪怕是作業沒做,到規定的時間就必須熄燈、睡覺,否則就沒收手機。
看到孩子手機玩得興起,邊玩邊笑,根本就沒有放下手機的意思,媽媽就上前準備沒收手機,孩子一看,生氣了,把手機往地下一甩大喊一聲:給你手機!
看到孩子的態度,媽媽特別生氣,狠狠的盯住孩子看了一會,忍氣吞聲的撿起手機,順手把燈關了,準備出門。
就在此時,只聽到狠狠的一聲“啪”響,孩子使勁把燈打開了,媽媽:你為什么開燈?孩子:我愿意。媽媽:關燈睡覺。孩子:我喜歡開燈睡覺。媽媽大聲說道:關燈睡覺。說完再次把燈關了。
電燈剛關,只聽又是一聲重重的“啪”燈再次被打開。
媽媽生氣了說:你敢再開燈試試,說完再次關燈。緊接著“啪”電燈又開了,媽媽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憤怒了,順勢一巴掌打在孩子的臉上,說:你敢再開燈我就打死你,媽媽再次把燈關了,只聽到孩子大喊:你來打死我吧,然后又是一聲“啪”燈又亮了。
媽媽氣急敗壞的“啪”又是重重的一巴掌打在孩子的臉上,然后,再次重申,你敢再開燈試試,看看我敢不敢打死你,說完再次把燈關了。媽媽的話音剛落,又是一聲“啪”電燈又亮了,媽媽實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了,連續兩巴掌“啪啪”掌在孩子的小臉上,說道:來,再來,媽媽又把燈關了。
然后電燈又亮了,媽媽再次“啪啪啪”三巴掌在孩子的臉上,說:有種再來。再次把燈關了。
于是,接下來,是可怕的寂靜,一分鐘之后電燈再次亮起來了,換來的是四聲響亮的“啪啪啪啪”之聲,媽媽歇息底里的喊道:來吧,繼續開燈,老娘我今晚不睡了,奉陪到底。
之后就沒有之后了,孩子老老實實睡覺了,而且奇怪的是,之后的每天晚上,規定的時間還未到,孩子就把手機送出來交給媽媽,作業也完成的很好。
事后我問孩子:最后,你為何不堅持繼續開燈?
孩子說:媽媽打得太痛了。
我:你不是在那里喊,你打死你吧?
孩子說:那是氣話,我才不想死呢。
孩子告訴我,以前也有過這樣的事情,只要自己堅持開燈,最終媽媽會選擇默默離開,不管了,等媽媽離開后,我自己會關燈,沒想到這次媽媽這么較真,而且打得一次比一次重,一次比一次多。
我說:你怎么不選擇繼續嘗試下去呢?
孩子說:不敢嘗試了,真的好痛,第二天整個臉都腫了,爸爸媽媽也不管我,一周不敢出門。
我繼續問道:那之后父母也沒有再打你,你為什么不到點就把手機送出去了?
孩子說:我擔心我媽媽再次發脾氣,反正早點送出去比晚點送出去強,媽媽不會發脾氣,也避免挨打,孩子繼續說:萬一爸爸媽媽把我手機收了,以后啥都沒得玩了。
這個小故事,就是典型互動中,你強他就弱,你堅持他就妥協。
無論何時何地與孩子互動,父母的底線不可破,一定要保持好外力的存在,外力存在不等于隨時都要拿出來用,外力的存在能在關鍵時候推動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第二個小故事
一個高三學生,一天回來跟父母說:高考越來越近了,為了提升學習效率,考個更好的名次,想上輔導班,輔導老師會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制定課程,自己就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將自己的復習效果最大化。
父母覺得,高考前,每個孩子都會有很大壓力,這種情況大家都能理解,但是,上輔導班是一種逃避行為,是不能支持的,于是,父母毅然否決了孩子的想法。
孩子一看自己的想法被否決,就不去上學了,說:在學校純粹是浪費時間,既然是浪費時間,我還不如在家里睡覺呢,然后在家里美美睡了一天。
第二天,父母有點急,因為馬上就高考了,沒有時間和孩子鬧了,于是采取了妥協的方式,同意孩子上輔導班,覺得輔導班里面也有好幾個孩子,應該問題不大。
誰知,一周左右的時間不到,孩子再次提出一個要求,那就是想找老師一對一,有針對性的補課,他說輔導班還是不能達到自己滿意的效果,最重要的是,時間不等人了,自己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所有高考前的復習。
父母這時其實已經感覺到孩子這些想法不是很正常,于是和孩子促膝長談一晚上,最終孩子還是固執己見,告訴父母,如果不同意自己找一對一的老師,就不參加高考,此時的父母明知孩子是無理要求,但是,高考在即,只能息事寧人的同意孩子的要求,父母通過關系高薪聘請一個在職老師幫孩子補習。
果然,父母對擔心變成了現實,一周后,孩子不僅拒絕一對一補習,并拒絕參加高考。
這個小故事特別明顯的反映了孩子在與父母的互動中的那種嘗試心理,一開始,孩子因為在學校感覺自己的學習效率開始下降后,沒有積極與父母溝通并找到效率下降的原因來加以解決,而是用一種逃避的辦法來解決問題----參加高考輔導班。
父母雖然是過來人,也能感覺到孩子的行為是一種逃避行為,但是,因為父母外力的缺失,也未能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來找到問題加以解決,只是就孩子想進輔導班的事情來進行溝通,這種溝通方式最終肯定是失敗的。
當孩子的想法被否定時,此時的孩子是最困惑的,因為他知道,去學校自己肯定是在浪費時間,自己也想參加高考,可是現在自己什么也學不進去,雖然也明白去輔導班不一定能學得進去,想去輔導班嘗試一下也被父母拒絕,不知道自己下一步應該怎么走,在猶豫中,孩子就嘗試性的在家里躺了一天,想看看父母接下來怎么處理,沒想到,父母因為擔心孩子的高考而妥協。
因此,在此輪博弈中。孩子的嘗試,最終獲得了成功,自己順利進入輔導班,也得到了成功的經驗,那就是父母非常在意自己的高考,用這個來要挾父母是一個非常好用的方法,所以,在接下來的互動中會不斷的使用這個方法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雖然孩子也明白高考對自己的重要性,但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很多孩子都喜歡采取這種“殺敵八百自損一千”的方式來實施。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父母與孩子的互動,也是這個道理,只要孩子通過各種嘗試,最終把父母與自己的互動模式摸透了,每次交鋒的結果總是父母輸。
很多父母都有這種感受,明明知道孩子的要求是不合理的,是不應該的,也許是過分的,可是最后交往下來,孩子總是能達到自己的目的。
在講這一課之前,有一個家長跟我說,這一課最好別讓孩子去聽,因為會泄露了天機。
我說,不對的,我講課一般是支持孩子和家長一起聽,為什么呢?因為我們的孩子和家長的目標其實是一致的,那就是讓孩子快樂的學習和成長。但為什么父母與孩子在奔向這個共同的目標時,總會出現很多矛盾呢?原來,那是因為我們彼此的不理解。
如何來有效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坐下來一起探討,如上面這個小故事,要讓孩子去反思自己上學上得好好的,而且在即將高考的情況下為何要改變學習方式?是不是在學習上出現了什么問題,是不是有一種無力感?是不是有什么心結等等。
更要讓孩子知道的是,臨陣換將是兵家大忌,大考前改變學習方式或是生活方式同樣是大考前的大忌。
要讓孩子去思考,如果按照孩子的思路來改變學習方式,最終還是沒能解決問題怎么辦?統一認識后,可以給孩子一個“試錯”的機會,上輔導班,在出問題后,就按照上面的約定來開始尋找問題和解決問題。
這種互動才是良性互動,這就是我講這一課的意義,就是在與父母互動的過程中,孩子能夠獲得“外力”,實現共同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