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utput id="axtos"><legend id="axtos"><thead id="axtos"></thead></legend></output>

      <td id="axtos"></td>
    1. <acronym id="axtos"></acronym>
      <acronym id="axtos"><strong id="axtos"><address id="axtos"></address></strong></acronym>
    2. <big id="axtos"></big>

    3. 手機版本

      上海心理咨詢

      咨詢解答| 公益講座 機構分部| 招聘專區
      021-37621430
      當前位置: 首頁 > 彭瑞林解讀人生 >

      深入解讀父母如何幫助有拖延癥的孩子

      時間:2021-08-01 15:46來源:上海心理咨詢中心 作者:上海心理咨詢 點擊:
      彭氏格言第五講(上)
        外力是在內力消失或是即將消失的情況下
        想盡一切辦法來推動內力
        從而達到起死回生的效果
        今天,分享《彭氏格言》第五講:外力,是在內力消失或者即將消失的情況下,想盡一切辦法來推動內力,從而達到“起死回生”的效果。
        以上是我對外力的一種定義,內力和外力,其實是一個非常龐大的課程,因為時間關系,在這里無法全面展開,只能從親子教育方面去講內力和外力。
        上半部分,我們先講什么是“內力”。
        內力,就是自知力、自制力和自驅力。當然,這是一種能力。
        第一,自知力:就是對自己全方位的認知。比如:我是誰?我的身份是什么?
        這是一個媽媽引導孩子對自身身份認知的一個例子。
        放學后,孩子對媽媽說:數學老師真討厭,今天把我們的體育課占用了。
        媽媽其實很理解孩子的感受。于是說:我很理解你的感受,因為媽媽上學時也經常發生這樣的事情,那么現在的問題是,你是誰?他是誰?
        孩子說:他是老師啊,我是學生。
        回答正確,那么,你們誰說了算呢?
        當然是他。
        你說的非常對,是老師說了算,那么接下來我們就只有兩個選擇,一個就是表達抗拒,寧可浪費一節課,拒絕學習來表達對老師的抗議;另一個是心甘情愿的上好那一節課,你選哪一種呢?
        孩子說,那肯定是后一種啊,學到的知識是自己的,傻子才會做殺敵八百自損一千的事情呢。
        媽媽說,其實,媽媽知道自己的擔心是多余的,因為我相信你吐槽歸吐槽,在需要作出決定的時候我絕對相信你會做出正確的選擇,因為學習最終是為了自己,所以,你不會細枝末節上浪費時間。
        什么身份做什么事情,老師與學生身份不同,責任也不同。孩子只有深刻認識到自己的“學生”身份,才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對做好。
        同樣,對于每一個人來講,無論在什么場合,只有我們能夠準確的認知自己的身份,才能做好與身份相符的事情,這是最重要的。
        其次,自知力還包括對自我狀態的認知。比如,我快樂嗎?我有問題嗎?我的現狀是否正常?
        以厭學的孩子為例,例如:以前是愛學習,突然間不喜歡學習了;以前上學挺開心,現在上學總是很難受;以前從不生病,現在經常生病,去醫院檢查,什么問題也沒查出來;以前聽課很認真,現在上課,思想老是開小差,坐不住,也不想做作業;常感覺學校周圍的環境不好,太嘈雜了,影響到自己學習;總覺得同學和老師在針對自己,特別容易生氣,為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會生氣,發脾氣甚至是大發雷霆;從來就不喜歡哭的,最近特喜歡哭,特喜歡傷感,聽一些傷感的音樂,說一些傷感的話等等。
        以上這些現象,誰能認識到,這些現象不太正常,也許這就是問題,這些問題它需要解決,否則會影響未來的學習和人生。
        而大多數厭學的孩子對自己的表現是沒有客觀的認知的。對自己的狀態沒有感受,麻木不仁,渾渾噩噩,沒有改變的意愿,這也是內力喪失的表現。只有孩子明白自己的感受,知道自己的需求。才明白己是否需要改變,是否需要幫助,這也是自知力的一部分。
        第二,自制力:就是掌控自己情緒和行動的能力。
        這里,給大家講個小故事。
        有一個從神光基地畢業的小男孩,在與我交流中談到,他回去上學后,注意力特別集中,記憶力也非常好。最重要的是自制力無人能及。比如,上課時如果感覺有點坐不住了,他立刻就分析出是什么原因導致的,下課出去跑一跑,就輕松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再比如:上課時如果注意力不太集中,他立即能感覺到問題出在哪里,就會用我教給他的“神經鏈調節術”來調節自己,注意力很快就集中了。
        上完課,同學們累得半死,都趴在那里睡覺,就他一個人從上課到下課精神狀態一如既往地好,課間都是出來走走,吸吸新鮮空氣,然后接著上課,那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真好。他特別明白他的這種良好的感覺都是自己能夠隨時調節自己情緒的結果。
        如果哪一天不愿接爸爸媽媽的電話;不愿跟同學一塊出去玩,或者不愿說話,容易生氣,他會在很短的時間內覺察到這些非正?,F象,知道這可能是因為最近學習壓力過大而導致的情緒問題,就會立即釋放自己的情緒。
        這些問題,要是在以前,肯定會和現在的同學一樣,是絕對認識不到這些行為是非正常行為,更不會知道是因為什么原因導致的,那就更談不上如何來解決這個問題。
        現在他真正懂得了“磨刀不誤砍柴工”這句話的含義,也真正明白“效率”的重要性。
        這其實就是自知力與自制力合二為一有效作用的結果。在成長過程中,孩子能夠很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并適時進行有效調節,也反映了內力在其身上發揮的強大作用。
        第三,內驅力:就是在認識到問題或是制定計劃后,推動自己去解決問題或是完成任務的動力。
        我常說,孩子就是孩子,孩子有逃避心理、逃避行為、僥幸心理、耍小心眼、惰性、懶散、拖延等行為很正常。
        但這些在孩童時看似正常的行為,一旦養成習慣,就會嚴重影響到一個人未來的發展,所以,這些問題必須解決,必須幫助孩子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生活和做事的習慣,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養成一個習慣性認真。”
        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只有通過外力來推動孩子的內力,從而達到激活孩子的內驅力,來驅動自己達到目的。
        講一個通過外力激活內驅力的例子。
        有一個男孩子,周一到周四家庭作業做得很好,都能按時完成,但是每到周末就出問題,孩子總是要等到周日晚上或是周一早起才做作業,好多次都是因為作業沒有完成而不敢去上學。
        父母與孩子溝通得知,孩子周五晚上其實也很想做作業,但是腦子里卻有一個聲音在告訴自己:急什么,還有兩天時間呢。
        到了周六,那個聲音再次告訴自己,還有周日一整天呢,來得及。
        到了周日,已經玩得停不下來的孩子還是會告訴自己,晚上做吧,作業不是很多,能夠完成。
        到了周日晚上很晚,還會告訴自己,今天作業不多,再玩一會,明天早點起床做也能完成的。
        就這樣一拖再拖,最終完不成作業,孩子不敢去上學了。
        這就是典型的內驅力缺失導致沒有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所產生的結果。
        爸爸得知孩子的這種狀況后,是這樣引導孩子的:
        爸爸:孩子,通過剛才爸爸和你的談話,很明顯的感覺到,周末你并不是不想做作業,而總是抱著一個僥幸心理,覺得時間還夠,還能做完作業,所以,你一拖再拖,最終導致作業沒有做完,還不敢上學對不對?
        孩子:是的。
        爸爸:其實,在爸爸看來,如果偶爾一次沒有完成作業,很正常,因為爸爸小的時候也犯過這樣的錯誤。
        孩子:您也有過?
        爸爸:是的,記得當時是爺爺幫助爸爸找到了問題的根源,爺爺說這是爸爸沒有自制力,內驅力喪失所導致的結果。
        孩子:那您后來解決了嗎?
        爸爸:后來,爺爺告訴我,偶爾一次沒完成很正常,但是如果把這樣的行為常態化、養成習慣那就出問題了,它會直接影響到我們未來處理事情的態度。
        爺爺告訴我,喜歡玩,是孩子的天性,要玩就干凈利索的玩,不帶任何牽掛的玩,只有,這種玩才叫“爽”。爺爺給了我一個建議:把作業分為兩部分,周六周日早起各做一部分,因為這時候人是最清醒的,記憶力也是最好的時候,中午、下午和晚上是自由活動時間。
        孩子:后來怎樣?
        爸爸:效果很好??!正是因為爺爺幫爸爸養成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才有了爸爸今天的成就。
        孩子:我覺得這個辦法不錯。
        爸爸:是啊,如果你也認同爺爺的觀點,爸爸也支持你這么做。
        孩子:我這周就開始嘗試一下.
        果然,孩子按照這個方法,很快完成作業,這個周末也玩得特別開心。
        聰明的爸爸,通過一個小故事,將自己想說的話用“爺爺教育自己”的方式展示出來,通過與孩子一系列的互動,孩子沒有任何被指責、批評、教育的感覺,反而感覺自己被爸爸所理解,從而很順利的達到以外力增強內驅力的效果,直接推動孩子完成任務目標的實現。
        下半部分,我們再講講如何去正確結合“外力”與“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