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當雞頭,不做鳳尾之“寧當雞頭不做鳳尾”更適合成長過程的孩子
《彭氏格言》第三講:寧當雞頭,不做鳳尾。
這句話到底適合誰?
其實大家很早就聽說過這句話,有人覺得“寧做雞頭不做鳳尾”有道理,也有人覺得“寧做鳳尾不做雞頭”好像更符合現實。
認同“寧當雞頭不做鳳尾”這個觀點的人,他們覺得人活著,就寧可在稍微差一點的環境里嶄露頭角,也不愿意在比較好的、層次比較高的環境里默默無聞、被忽視。
支持寧當鳳尾不做雞頭的人是不認同上述觀點,他們認為,人是應該上進的,要去不斷學習和進步,做鳳尾的好處遠遠大于做雞頭,因為在“鳳凰”的這個圈子里,能學到更多的東西。
在我們的親子教育過程中,在我們的人生的經歷當中,“寧當雞頭,不做鳳尾”這句話到底適合誰?
一
下面,我來講幾種常見的情況:
一種情況是,孩子升學分數比原先心儀的重點學校就差一分、兩分或更多,通常情況下,父母會動用一切資源,讓孩子進入重點學校里學習,因為,大家的觀點是,重點學校教學資源比普通學校要好很多,孩子在這里學習收獲遠大于普通學校。
還有一種情況,孩子在正常學習階段,父母如果有能力把孩子轉到重點班,都會竭盡全力,因為重點班級老師的責任心、教學質量與普通班級還是不一樣的。
總之,家長會不惜一切代價,把孩子送到自己認為特別好的環境里學習,認為孩子與優秀的老師、優秀的同學在一起,更有利于孩子未來的成長,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孩子進入這個環境以后的情況。
我接觸到很多通過這種方式進入重點學校、重點班級以后的孩子,他們極少有跟上學習進度,最后很少有成績好的孩子;他們要么是出問題,要么是學習滑坡,如果出現這個結果,家長們會覺得都是正?,F象,很少有家長會反思是自己拔苗助長所致。
我認識一個孩子,初中成績特別好,但中考發揮有點失常,離重點高中分數線差五分,然后家長想辦法讓孩子進入重點高中,又如愿進了重點班。
孩子第一學期的成績繼續突飛猛進,但是接近期末時,媽媽就感覺到這個孩子越來越內向了,不喜歡交流了,早上是經常睡不醒起不來床,媽媽特別擔心,最終春節后,孩子不上學了。
還有更極端的一個孩子,中考失利后,孩子被家長送到外地、一個高考大省的重點學校,那所高中本科錄取率在95%以上。開始孩子還不錯,但暑假回家后,父母因為家庭問題鬧得特別兇,孩子受到刺激了。開學后因為一天早上遲到,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羞辱了孩子一頓,孩子一氣之下直接從樓上跳下去了。
有時候,我們可能會把這種案例歸結為兩方面:一個是學習的壓力,一個就是老師不尊重學生。其實這種認識還是比較片面的。
我常說:教學這么多年的老師,他不是只教一個學生,也不是只教一屆學生,也許他的教學作風真的不太好,他如果喜歡羞辱孩子,也絕對不會只羞辱過這一個孩子,那么,現在大家要思考的是:為什么別的孩子都沒有出問題,就這個孩子出問題了?
抗壓能力太弱?
是的,不僅是抗壓能力弱,而且,孩子中考失常,本身就是問題。
孩子考試失利了后,父母沒有去幫助尋找和解決孩子中考失利的原因,相反把孩子推到一個壓力更大的地方去,在雪上加霜的情況下,這個孩子的未來是什么樣的?
那么回過頭來想一下,如果孩子中考失利后,父母有去幫助孩子尋找到失利的原因并加以解決,順其自然的讓孩子進入高中,沒有把孩子推到一個壓力更大的環境中,在孩子犯錯后遇到老師的羞辱,孩子還會走極端嗎?
二
關于雞頭與鳳尾,我講兩個例子。
神光基地曾有一個男孩,高二來接受心理調節,回去以后,父母沒讓孩子重新讀高二,直接讀高三,也就是說孩子的高二就是一個空檔。在這樣情況下,孩子高考很一般,只考了一個大專。當時父母征求我的意見,問復讀還是直接去上學?
我就問孩子有什么想法,他說他想聽我的。
我說,復讀的壓力雖然特別大,但是,你現在的學習能力和抗壓能力都很強,如果復讀,肯定會考一個很好的本科;
如果選擇讀大專,在大專里面你的表現肯定會很驚人,你愿意的話,同樣可以升本,也同樣可以考研。那個狀態可能會更好,因為做“雞頭”與“鳳尾”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
孩子聽了我的意見后,決定讀大專。三年學習過程中,他做了很多事情,他成立了一個小組。帶領他們小組在全系乃至全國去參加比賽,拿了許多一等獎、特等獎和創新獎。孩子大專畢業后選擇就業,因為他的優秀被一家大公司錄取,做為后備管理人才。他跟我說,他發現自己現在的組織能力、溝通能力、管理能力以及言語表達能力,在學校里已經無人可及。

另外一個孩子,從神光畢業以后,我支持他讀高二,但爸爸支持孩子讀高三。爸爸覺得高三只有一個學期就要參加高考,進入大學后人就可以輕松很多;
爸爸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很多家長都覺得高中的壓力實在太大,到了大學就好了,言下之意,大學基本上就是玩中學習,沒有任何壓力,問題是到了大學真的沒有壓力嗎?
我覺得這樣做不穩定,有風險,晚一年高考不要緊,玩一年成功更不要緊,笑到最后才是贏家,不支持孩子冒進,孩子也覺得走穩點比較好,所以,最終選擇了高二。
上學后,孩子每次考試都是級部第一。老師覺得他不應該讀高二,可以沖高考。孩子和爸爸聽了都很高興了,大腦一熱就決定沖高考,其實這時距高考只有70天。
因為備考時間太短、太倉促,最后孩子考了一個不是特別好的一本,看到高考成績后,孩子和父親都后悔了,本來孩子上985是一點問題都沒有,可現在只是一個很普通的一本。
孩子在復讀和上大學之間糾結,猶豫不決之際,征求我的意見,我認為孩子的知識基礎很牢固,神光學子的學習能力和抗壓能力是很強的,選擇復讀的話,來年進入更好的大學不是問題。
同時,我更支持孩子上大學,以孩子的學習能力和各種表現,在這所普通的大學里,他絕對會成為“雞頭”,在普通大學里同樣可以考研和考博,因為,是金子在哪里都會發光。
最終選擇權交給了孩子,孩子權衡利弊之后,選擇了上大學。
他在大學的表現可以用“驚艷”形容。學習能力非常強,學習效率也非常高。在學校修了雙學位,而且是學校的學生會主席,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大幅提升,自信、快樂沒有人能夠比得了他。今年順利考研。
實踐證明,“寧當雞頭不做鳳尾”適合于成長過程中孩子。
很多人會問:孩子如果做雞頭,再優秀,能優秀到哪里去?能跟成年人比嗎?能學到什么,能跟誰學?
我常說:什么年齡的孩子就做什么年齡段該做的事情,絕不支持拔苗助長。
古語道:“三人行,必有吾師。”只要抱著一個學習心態,跟任何人打交道,其實都能學到東西,再一般的人、再平庸的人,他都有可取之處,只要抱著一個學習心態,走到任何地方,都能學到東西;因為學習無處不在,而且這種學習,是習慣性“學習”,是“終身學習”,所以,它遠遠超越了我們平常意義的“學習”。
孩子考試失常(是一般失常,而不是那種出了問題后的嚴重失常)后,順其自然的進入到一個普通學?;蛘咂胀ò?,孩子是有成就感的,因為孩子當時的學習成績在普通班一定屬于“眾星捧月”,別人都是以他為中心的,很多人都會向他學習,這種成就感讓他的自信開始提升,這種自信就會消除中考失利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在“雞頭”的位置,在孩子說話、做事、處理問題的過程中,也會帶著自信和魄力。
同時,作為“雞頭”,不進則退,他要保持這種驕傲,就必須面對和解決問題,逼著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以后得到的那種成就感也就油然而生。
我們平常喜歡講“收放自如”,其實有幾人真正懂得“收放自如”的真正含義,更有幾人真正懂得它在實踐中應用的真諦。
當孩子處于“雞頭”狀態,他將會面臨許許多多的挑戰,他是“雞頭”,要強性格的他無法逃避,他必須去面對這種挑戰,在面對挑戰的過程中,他也許會失敗,但是,這種失敗是值得的,因為,它是“試錯”,是孩子在積累成功乃至人生的經驗,在面對過程中,逼著孩子將自己的思維和行為全部打開,去應對一切挑戰,這就是“放”,而只有放得開在孩子成年后才能收得緊。
這種機遇中,孩子會把他的潛力完全發揮出來,他的自信、成就感、價值感都是無法用言語來描述的。就這樣孩子用他自己的成就和自信會徹底修復了自己以前的問題,能力也遠遠的超越了別人。
2020年高考,神光的一個學員裸分考了720分,考上了浙大。本來他可以上復旦大學,他覺得復旦大學沒有他喜歡的專業,最后決定上浙大。
已經四年沒有上學的孩子從神光畢業后,回到學校,選擇了一個普通班,同年級還有三個等級的尖子班,他這個班級相當于學校的第四類,他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就做到了班里的“第一”。
在做“雞頭”的日子里,孩子的組織、溝通、協調、管理、人際關系、言語表達、情緒的自我調節和處理問題等八大能得到了更好的鍛煉,班主任都說:自己教學了幾十年,就沒見到過學習狀態這么好的學生。
直到高考結束,他的成績基本上在級部名列前茅。一個普通班里的學生在級部排名能夠沖到前列,靠著就是他的學習效率和自信。
這就是孩子做“雞頭”給孩子帶來的顛覆性的改變,所以不要擔心“雞頭”學不到東西,“雞頭”學到的東西不是我們用錢能買到的東西。是他在實踐中逼自己學到的東西,是發自內心的學到的東西,更有價值。而且,學到的東西通過類似一種故事的模式,刻骨銘心、根深蒂固的固化在他的內心深處,成為他終生的一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