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氏格言:從小替孩子做得越多,孩子長大后的行動力就會越差,從小替孩子想得越多,孩子成年后的生活能力就會越糟糕。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養了一只鸚鵡,養了許久,突然有一天,鸚鵡逃出籠子,飛到林子中去了,本來,鳥兒飛到大自然當中去,對鳥兒來說,是件好事,鳥歸森林是一個自然現象,因為他回到了自己的世界,他可以自由的翱翔了,但是沒想到的是,幾天后,就有人在森林里發現了這只鸚鵡的尸體。最重要的是,鸚鵡居然是被餓死的。一只小鳥居然能餓死在森林里面,這件事情值得人深思。
絕大多數孩子都有這只鸚鵡的想法,長大后要離開父母的束縛,離開父母的控制,回歸到一個屬于自己的真實世界里,去展示自己的才能,像雄鷹一樣,展翅飛翔。
然而,這種離開只是為了逃離父母的束縛而離開,只是單純的為了離開而離開,這樣離開后的世界不一定真實。
父母呢?同樣也有這個愿望,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未來的人生路上,最大限度的發揮自己的潛能,披荊斬棘,做一只真正的雄鷹。
但是,父母并不知道,一只在自己過度呵護下的小鷹是永遠做不了雄鷹,一顆在溫室里的小苗永遠長不成參天大樹。
無論是家長或是孩子都應該明白鸚鵡為何會餓死的森林,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孩子在能夠自由的飛翔前,必須有飛翔(覓食)的能力,如果孩子沒有這個能力,就相當于當把鷹舉得高高的,希望他能飛起來的時候,結果是重重的摔在地下。期望值越高,就會舉得越高,最終會摔得更慘。
彭氏格言:用父母的人生經驗來判斷,只要前面不是火坑,就支持孩子去嘗試。
現實中,很多家長都不希望看到自己孩子摔倒在地下,那樣是很痛苦的,雖傷在孩子身上,但卻痛在父母心里,家長們不愿意看到孩子將來出現任何問題,都希望孩子將來能夠一帆風順。
彭氏格言:用父母的人生經驗來判斷,只要前面不是火坑,就支持孩子去嘗試。
現實中,很多家長都不希望看到自己孩子摔倒在地下,那樣是很痛苦的,雖傷在孩子身上,但卻痛在父母心里,家長們不愿意看到孩子將來出現任何問題,都希望孩子將來能夠一帆風順。
既想讓孩子成為風箏一樣能夠展翅高飛,又不想孩子會飛偏,于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去防范于未然,防微杜漸,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該說,什么不該說,親力親為,事事包辦。孩子做任何事情都父母都會事先給出結果,給出所謂的“可行性建議”,完全不顧及孩子的感受,自以為是的覺得一切都是為了孩子。
我常說,防范于未然,不適合于孩子,只適合于成年人。因為孩子需要成長,需要經驗,他需要這個過程,他需要試錯,如果把孩子緊緊的抱在懷里,等到有一天想去放飛他的時候,突然發現,孩子飛不起來了,結果肯定是重重的摔在地下。
明知這個事情的結果會錯,只要不離譜,孩子想做,就支持孩子去做,支持他試錯。
父母不愿意看到自己孩子走冤枉路,這個想法可以理解,但是,我們也要理解孩子的感受,孩子要長大,他需要成長,我們必須明白“成長過程”這四個字的含義,成長是有一個過程的,成長它需要這個過程,這個過程是不可替代的,不可跨越,否則,孩子的心理就會出現缺失。
我講一個小故事,是我的親身感受。我記得我兒子小的時候,特別喜歡組裝電動飛機和電動汽車,但是,那個時候的我因為不懂孩子,也因為家庭條件一般,感覺組裝飛機和汽車也很花錢,就一直舍不得給孩子買零部件,孩子也很懂事,很多時候也只是隨口一說,不會纏著我要,最后,隨著孩子慢慢長大, 這件事情也就不了了之,我也再沒有放在心上。
孩子十六歲的那年,有一天跟媽媽聊起來,媽媽問孩子,將來長大了想做什么,孩子說長大了要掙很多很多錢,媽媽說:要那么多錢干嘛?孩子說,掙錢了,我一定要組裝好多好多電動飛機和電動汽車,我想組裝多大的就組裝多大的。當我得到這個消息時,內心特別自責,我知道,我可能已經犯了一個無法原諒自己的錯誤,我趕緊跟兒子說:兒子,你幫我組裝一個電動飛機吧?兒子很聰明,知道我的意思,說 道:算了吧,我都多大了,讓人知道我這么大還在玩小孩玩的東西,還不被人笑死,我不要那個東西了。
孩子輕描淡寫的把這件事情就這樣處理了,但是,我知道,我錯了,我錯的超級離譜,我的自以為是給孩子帶來了這輩子無法彌補的缺失,因為,我知道一旦缺失形成,再怎么也彌補不了,我相信,我們很多家長都有過類似的感受,小的時候,想吃一個自己特別想吃的東西,想買一個自己特別想買的物品,想做一件自己特別想做的事情,最終,因為某些原因沒有實現,長大后,雖然當初那些留下的遺憾也許都實 現了,但是,就是感覺有點不對勁,這個不對勁是說不清楚的,無法用語言來描述,這種感覺就是缺失的一種。
這就是過程的一種,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個過程,孩子的成長同樣需要這個過程,這個過程不可包辦,不可省略,無論是成功地過程還是失敗的過程,對孩子而言,都是成長。
彭氏格言:父母要支持孩子勇敢的嘗試,不管結果是對、是錯、是成功還是失敗,孩子最終都是最大的受益者。
彭氏格言:父母要支持孩子勇敢的嘗試,不管結果是對、是錯、是成功還是失敗,孩子最終都是最大的受益者。
同樣,孩子也需要一個犯錯的過程,這就是試錯,為了不讓錯誤的代價無法估量,那么就要以最小的成本來完成這個試錯的過程。
什么時候試錯的成本最小呢?大家可以設想一下,比如:是支持孩子5歲的時候試錯呢還是10歲開始?是15歲開始呢還是20才讓孩子開始?或是說干脆等到孩子大學畢業以后才開始?那個年齡段是錯的代價???(語句簡練)兩害相權取其輕。經過我這么一分析,我相信,所有家長都認同,孩子越小試錯的成本越小,代價越小。
如:父母想讓孩子的言語表達能力好,能夠每次把自己的內心的想法和感受用言語準確的描述出來,還能讓聽者聽到的、理會到的就是孩子想表達的內容。
就要想盡一切辦法或是創造一切條件讓孩子有說話的機會,在孩子說話的過程中要做到關注、傾聽、認同加肯定相結合,不能在孩子一說話就打斷孩子講話,批評他這話是否該說,評價這話是否正確。
要的是鼓勵孩子多說,雖然說,言多必有所失,說得越多肯定錯得就越多,但是,失敗是成功之母,錯的多,孩子就有錯的經驗,就有了糾錯的能力,這樣,既提升了孩子的言語組織能力,也能準確的表達自己的思想。
父母應該明白,人生的路,有平坦,有坎坷,有筆直,有曲折,人生也沒有白走的路,更沒有白吃的苦,跨出的每一步,流出的每一滴汗,其實都是未來的基石和鋪墊。世上沒有白費的努力,也沒有碰巧的成功,放手吧,給孩子成長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