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utput id="axtos"><legend id="axtos"><thead id="axtos"></thead></legend></output>

      <td id="axtos"></td>
    1. <acronym id="axtos"></acronym>
      <acronym id="axtos"><strong id="axtos"><address id="axtos"></address></strong></acronym>
    2. <big id="axtos"></big>

    3. 手機版本

      上海心理咨詢

      咨詢解答| 公益講座 機構分部| 招聘專區
      021-37621430
      當前位置: 首頁 > 彭瑞林解讀人生 >

      5分鐘學會這招!解決疫情期間孩子離不開手機的

      時間:2020-03-20 22:10來源:上海心理咨詢中心 作者:上海心理咨詢 點擊:
      疫情期間的家長該如何管理孩子的手機

          最近,我接到很多家長的咨詢。
          疫情期間,所有的孩子都在家上網課,但很多家長發現孩子在拿到手機后,不是上網課而是在玩手機。而父母要全天上班,不能全程監督孩子上網課,那么這種情況該如何處理?
          今天,我就跟大家談談孩子與手機這個話題。
          近年來,手機一直就是家長最為頭疼的問題,家長們現在是談手機色變。很多孩子因為玩手機學習成績一落千丈,甚至有厭學、輟學乃至頹廢現象發生。很多學校嚴格禁止學生帶手機,但是這樣并不能解決孩子依賴手機的問題。很多家長在多次與孩子溝通無效后,忍無可忍,就把孩子的手機沒收了。但手機被沒收以后,孩子立馬不上學了,親子關系也變得特別緊張。
          有家長說:“現在是信息社會,基本人手一部手機,但是沒想到,孩子一天到晚的玩手機不學習了。”
          有家長說:“在孩子眼里,手機比他爹娘還重要,有了手機,學習成績就再也沒有好過。”
          有家長說:”孩子生了一場大病耽誤了上學,我們為了鼓勵他,就給孩子買了一個手機。自從孩子有了手機就.....”
          還有家長說:“老公回家就玩手機,家務事從來不做,我如果外出想讓他幫看著3歲的孩子,老公為圖省心,就給孩子一部手機,結果等我回家一看,兩人在那里一起玩手機。”
          大家講的原因雖然五花八門,但是中心思想只有一個,那就是因為這些原因導致孩子依賴上手機,最終導致孩子的學習成績下降,厭學、輟學等。
          家長們都覺得,孩子自從有了手機,就開始自閉,不跟人交往,不喜歡說話,不外出、不跟家長交流,脾氣暴躁、與社會脫節,甚至出現很嚴重的心理和軀體障礙,生活不能正常等。在家長的眼里,手機就是洪水,手機就是魔鬼。
          真的是這樣的嗎?我講幾件事情,供大家思考一下:
          現在疫情期間,所有學校都在上網課,每個學生都在家里拿著手機,能在家里陪伴孩子的家長其實也并不很多,為何會有的孩子不用監督就認真上網課,而有的孩子卻拿網課當借口打游戲看小說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況呢?
          在同等大環境和條件之下,真正被手機所困擾的孩子有多少呢?
          手機真的就是洪水猛獸嗎?
          我個人覺得不是。手機給我們帶來了太多的便利,我們在手機上看書,學習,點外賣,購物、娛樂、交流等,手機在不同的人手上會發揮不同的作用。你把它用好了,它就給你帶來便利,給你的生活添彩;用不好,它就是我們擔所心的“洪水猛獸”。
          我一直堅持認為,手機本身不是問題,錯在用手機的人。
          現在學校里有手機的孩子很多,但是出問題的并不是大多數。
          現在是個特殊時期,因為疫情,大家都憋在家里。但家長與孩子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家長隨著年齡的增長,生理機能逐漸老化,年齡越大,越是不愿意動彈,會比較懶散;而孩子就完全不一樣,青春年少,精力旺盛,喜歡動。
          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在家里都憋得難受,更何況孩子呢?
          孩子需要釋放,不能有效釋放就會很憋屈,很壓抑,很焦慮,所以,他們真的需要理解,因為他們需要運動調節,但是,因為條件限制,又無法調節,在這種情況,我個人覺得孩子適當的玩一下手機,緩解一下焦慮是可以的。
          我不建議家長過分在意手機,也不要對孩子玩手機這件事情過分敏感。
          有很多家長擔心:萬一孩子依賴上手機怎么辦?
          實踐證明,沒有一個孩子愿意長時間玩手機而不學習,沒有一個孩子不知道玩手機的后果是什么。
          有的家長說:“彭老師,你這句話我不是很認同,很多孩子為什么有事沒事就玩手機,怎么溝通都不行,他就是不放下手機。”
          我說:”你問得很對。我常說,孩子就是孩子,孩子如果特別自律,控制力特別好,也特別理性,那他就不是孩子了。他不是一個程序,更不是一臺機器,他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他有七情六欲,有情緒,也有僥幸心理,也有瘋玩的欲望?,F實中,我們成人都沒有嚴格的自制力,更何況是孩子呢?”
          有個孩子跟我說過這么一句話,”有時候,我知道自己不該玩手機,但老是在跟自己說再玩一會兒吧,沒事,作業等一會兒再做。但是,玩的時間長了以后就后悔,哎呀,我今天浪費的時間太多了。那時候,如果我媽把手機給收起來就好了。”
          很多孩子都有過這樣的感受。
          但父母的解讀就不一樣了,”你看看,你這么大了,你不知道玩手機不好嗎?你不知道玩手機耽誤學習嗎?你不知道你的作業還沒做嗎?你不知道明天還要早起上學嗎?你要我說你多少次你才不玩手機”。
          其實,這種情況是孩子的內力(自控力)出現了問題,當內力出現問題后,就需要家長適當的外力來推動孩子的內力,從而達到孩子自控或是自律的目的。
          所謂的“依賴”只是我們對孩子玩手機貼上的一個標簽,通常情況下,我把孩子“依賴”手機分為三個等級,輕度、中度和重度。
          輕度的“依賴”處理如下:
          在平等的情況下跟孩子來交流,記住不是開會、不是訓斥、也不是指責。
          “孩子,媽媽發現最近你玩手機的時間好像有點長,偶爾還發現有點失控的狀態,媽媽擔心如果這樣下去,你的學習會不會受到影響?針對這種情況,不知道你是否有什么想法?是否需要爸爸媽媽幫你做點什么呢?”
          無論是誰,只要是聽到這種商量的口吻,拒絕溝通的概率極小,在接下來與孩子的互動溝通中,盡量多提問,這樣就能得到孩子的真實想法。當得知孩子清晰地認識到問題后,建議孩子做一個紙質的計劃表,如果他們擔心自己做不到,那么爸爸媽媽可以在適當的時候,幫助推動一下。
          我相信,沒有孩子不愿意學習的,只是很多時候孩子覺得他得不到認同、理解和信任,有時又不能很好地自律,有時聽到家長言辭激烈就故意作對。只要是正常的孩子,這種的方式是能夠解決輕度“依賴”手機的問題的。
          對中度“依賴”手機的孩子的處理方式:
          通常情況下,這種孩子自制力比較差,面對這樣的孩子,我不支持過多的感化和疏導,更不支持講大道理,可以用“放手”加“約束”的方式進行,直接告訴他:是否上學是你的事情,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但是,只要在家里跟家長生活在一起,就必須做到幾點。
          第一、必須無條件尊重父母;(這是必須死守的底線)
          第二、作息時間不能出任何問題;(給他規定好詳細的時間計劃,然后嚴格實施,作息時間直接影響到第二天的情緒和學習狀態)
          第三、吃飯、上洗手間、走路絕不許看手機;(吃飯、上洗手間玩手機影響消化系統和腸胃功能、走路看手機影響視力和安全)
          第四、玩手機不允許影響到父母的生活(這也是彼此尊重)。
          告知孩子,違反以上四點,就沒收手機,如果接受不了家長的條件,隨時都可以出去打工,這樣就不會有人管你玩手機了。
          以上四點就是家長劃出的底線,底線必須死守,只要孩子違反了其中一條,就必須按照約定來執行。
          不久前,有一個男生在家里用手機刷抖音,把聲音開得特別大。很多國產手機的聲音真大,都可以媲美音箱了,剛好他的家長因為疫情不能去單位,只能在家里網上工作,孩子刷抖音的聲音就像噪音,讓家長無法正常工作,三番五次的溝通后,孩子根本不理了,我行我素在那里刷抖音,開始是在自己的房間里刷,后來跑到客廳來刷。
          媽媽都快瘋了,無奈之下,來請教我,我仔細分析后,告訴媽媽:“把他的手機搶過來,砸了。”
          媽媽就開始去搶孩子的手機,這一搶不要緊,孩子嚇壞了,從來就沒見到媽媽這樣過,媽媽就像一個瘋子,一邊罵一邊搶手機,孩子只有抱著手機,到處跑,他跑到哪里媽媽就追到哪里,罵到哪里。
          因為孩子是大學生,而且個子和媽媽比起來,比媽媽高一頭,媽媽根本搶不到手機。最終,媽媽累得跑不動了,孩子也一樣,坐在地下直喘氣,手機是沒搶到,但是,從那天開始,再也聽不到孩子的手機聲音了。
          其實,我知道媽媽根本就搶不來孩子的手機,但是,搶手機只是一個手段,是給孩子傳遞一個信息,是告訴孩子:你觸及到媽媽的底線,媽媽就給你來真格的,砸了你手機,而且還不給你買。
          當孩子發現媽媽好好像真的要砸了他的手機時,媽媽的目的就達到了。
          有人說,彭老師,這樣做是不是有點極端了。
          是的。這種情況最好有專業經驗的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家長不能盲目的去模仿,當然,有時候家長是需要點兒魄力的,因為很多時候這樣解決問題比說服、感化要容易很多,而且解決問題也徹底。
          彭氏格言:孩子與父母的互動永遠是嘗試。
          這句話的解讀:你強他就弱,你弱他就強,只要家長堅守底線,孩子知道自己該做什么。很多時候,我不支持息事寧人,息事寧人會導致孩子得寸進尺。
          對待重度“依賴”手機的孩子處理:
          重度依賴手機的孩子自制力已經完全喪失,這時候孩子的情緒波動會很頻繁和劇烈,容易出現極端行為,這種問題已經超越家長的能力范圍,建議找專業人士的幫助解決問題。
          在處理孩子的手機問題時,要特別注意一點,父母不能根據自己的心情來管理孩子手機。
          父母如果憑自己的情緒好壞用來管教,就會導致孩子每時每刻去觀察家長的情緒,最終會變得特別敏感和緊張,管理手機的政策和原則也往往會失效,因此,原則定好了,就不能朝令夕改,這樣才能最終見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