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要真正做到有底氣,有能力,就需要創造機會——鼓勵孩子去嘗試
要真正做到有底氣,有能力,這就需要機會,那么機會從何而來呢?毛主席曾經說過一句話,有條件要上,無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沒有機會我們創造機會也要去做。我們要去爭取機會,機會不等人。我們家長要做的就是,只要前面不是火坑,我們就要讓孩子去嘗試。學員要做的就是,要勇敢地去學會嘗試,不管結果是對是錯,是成功,是失敗,你終究是真正的贏家!所以我們家長千萬不要防范于未然。“防范于未然”這個詞主要是針對成年人而言,不是針對孩子們說的。
孩子在嘗試的過程當中,如果出現了問題,最后自己解決了,這就說明孩子自己有這個能力。如果自己解決不了了,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去解決,但是我們千萬不要阻止孩子去嘗試,否則孩子最后會成為我們家長的傀儡,他沒有真正的自己。他所有的經驗都是拷貝我們家長的,所以孩子不可能超越我們。所以,父母大膽地就讓孩子去做,讓孩子去嘗試。孩子成功了,我們去肯定他,或者說,我們聽一下孩子自己的感受。
舉例子:兒子真正天上班的經歷
前幾天,我兒子遇到一件事兒,晚上回來跟我說。他應聘到了一個新單位,經理是一個二十七八歲的年輕人,手下有六七個新員工。經理跟他們吹牛,我干了十來個單位,我的工作經驗特別豐富。通過這個信息,我兒子就覺察到,經理今年28歲,干了十來個單位,七八年的工作時間,干了十來個單位,一個單位平均只干幾個月,所以說經理的穩定性特別差。那么穩定性差的人,什么東西都懂一點兒,但他不會精通。
上班真正天,經理交代給他們一項任務,兒子覺得經理交代的任務,那個流程是錯的。他就給同事說,你不要按經理說的去做,你怎么怎么去做就可以,效果會更好。
兒子在和我聊天的時候,我自始至終沒有說一句話。最后兒子分析完了對我說,爸爸,我分析的對不對?我說,分析的不錯,不過我有一種感覺。兒子說,什么感覺?
我說,身份的認同,你是誰?兒子回答:我是員工啊,我笑著補充一句:新員工,而且還是嶄新的員工。答:對!我繼續說:既然都是新員工,新員工有什么資格來教新員工?最重要的是新員工有什么資格來否認經理?
你教的和經理教的不一樣,你敢肯定你的肯定會對?就算你教的對你敢肯定別人會作對?如果別人按照你教的流程出錯了,不管是你指揮的不好還是他操作的不好,只要結果是錯的,反饋到經理那兒,經理會問,為什么這么做?為什么沒按我說的去做?做錯了的人會說,是誰誰誰讓我做這么做的。你自己想想,最后的結果是什么?經理心里會想,哦,你剛來就想奪我的權利呀!你無意識得罪人了吧!經理會不會給你小鞋穿?你考慮過這些嗎?不要去做自己責任范圍之外的事。兒子聽了以后說,哎呀,幸虧你提醒我,不然的話,我還真得罪人了,明天我一定注意。你們聽了這些故事啊,有什么感受?
所以孩子在發表自己觀點的過程當中,我們家長不要去打斷他。我們很多家長特別討厭,自以為是。孩子一說,他馬上就去糾正孩子,去打斷孩子。你這樣說不對的,你這樣做不對的,你應該怎么怎么樣,你這樣下去會錯得離譜。你就放開手,讓孩子去說,讓孩子去做。說完了,做完了,你再去溝通。如果孩子說完了,最后他也不征求你的意見,那你就只管聽著。讓他去做,即便你知道他做了會錯,那也讓他去錯,錯了他也會長經驗。
如果孩子做錯了,我們家長這么回答孩子:你昨天和我說的時候,我就知道你會錯,但我沒說,你現在知道錯了吧?這樣說就出問題了,你會發現,以后孩子做事以前就會去想,這樣做會不會錯???我爸爸會不會說什么?我媽媽會不會說什么?所以這句話是不能說的。正確的應該怎么說呢?啊,錯了啊,錯了就錯了,我年輕的時候比你錯得更離譜。你知道錯了,下一次再有這種事情,你還會錯嗎?不會了。這是一種鼓勵孩子、信任孩子的說法。
如果孩子不愿意跟你說話,那你就是失敗的。因為孩子的安全感,孩子的自信,孩子的成就感都來自于父母。我們要做的就是無條件地去欣賞自己的孩子,去欣賞他的優點,去鼓勵他面對一些困難,而不是去挑剔他。所以我們要多給孩子創造實踐的機會,去提升他的這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