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交恐懼癥是恐懼性神經癥中比較常見的一類心理疾病,在臨床診斷上有如下幾個標準:一是對人產生本能地恐懼感,即使是比較熟悉人也是如此;二是對所有的人都產生回避心理或行為;三當恐懼癥狀發生時還常會出現如出汗、口干舌燥等植物性神經系統功能紊亂,四是還有誘發個體產生過度的自我防御機制;五則是常與某些強迫癥狀伴隨而產生,那么,社交恐懼癥是如何發生的呢?
恐懼是個體在適應外部環境過程中所習得的一類情緒,當恐懼情緒形成時也必然會伴隨產生如緊張、胸悶、心慌氣短等生理反應,其實除了恐懼,緊張、焦慮也常與之伴隨而生,為了擺脫這種內心的緊張、焦慮與恐懼,個體往往會傾向于逃離這種使其產生緊張、焦慮與恐懼的情境,在這種心理動機的驅動下回避便成為一種習得性的應對方式,在反復的強化過程中這種應對方式被不斷泛化,最終回避成為一種習慣,從剛開始的回避某個人到回避某類人再到回避任何與人有關的情境,并啟用個體消極的心理防御機制為這種行為尋找各種借口,如會從主觀上認為總有人在關注自己并且還懷有某種敵意,甚至他人的一舉一動被解讀為是對自己的排斥和恥笑,從而強化回避的動力,從而達到心理上的平衡,這就是社交恐懼發生的心理機制。
心理咨詢專家分析,社交恐懼癥的發生與外部的刺激情境及個別生理因素關系并不大,主要還是取決于個體內在的心理特質,對于社交恐懼癥而言,易感性的相關人格特質有如性格內向、敏感、自卑、完美主義、缺乏安全感、在意他人評價等,這些相關的人格特質都是在與環境的互動過程中,特別是在早期生活經驗中與家庭成員的互動模式有關,因此,心理醫生往往會其成長史中尋找社交恐懼調節的問題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