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慮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類情緒狀態,常常在心理、生理及行為表現上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表現,常見的表現有煩躁、不安、苦惱、憂愁、提心吊膽、戰戰兢兢等,還會伴隨產生植物性神經功能失調,尤其是交感神經功能亢奮等,如多汗、心悸、呼吸緊促、肌肉收縮、顫抖等,在行為也會經常出現如唉聲嘆氣、拔頭發、搓手頓足,甚至還會用頭撞墻等,這些生理、心理與行為上的綜合表現就構成了焦慮癥狀的臨床表現,焦慮危害具體可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 生理方面
當個體感到受到外界因素的威脅是,其交感神經系統活動就開始處于優勢地位,副交感神經活動則處于不活躍狀態,從而在生理上也會產生相應的變化如瞳孔放大、口干舌燥、消化功能減弱、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呼吸緊促甚至出冷汗等。
二、 行為方面
在焦慮狀態下,在行為方面也會表現出諸多異常情況,特別神經系統會處于高度緊張狀態,猶如隨時準備采取行動和逃避,但又不知道威脅來自何處,因此有感到無所適從,只能通過一些無意識的動作來緩解內心的緊張不安和焦慮。常見的一些動作有如抓頭發、摸耳朵、搓臉、來回踱步等,而且在面部表情上也會顯得比較僵硬、凝重,對外界反應也顯得比較遲鈍,常出現心不在焉、視而不見等,在與人交流是也常會先說話結巴、前言不搭后語、聲音急促等,有時還會伴隨出現面紅耳赤等。
三、 情緒方面
在焦慮狀態下情緒體驗是最深刻的,這種焦慮常常是由某種潛在的威脅所帶來的,有時源于某種主觀的感覺,有時源于威脅性的情境,常常會表現出驚恐發作、無名焦慮、預期焦慮、憂慮性期待、臨場焦慮、分離焦慮等幾種情形,在不同的情形下焦慮癥狀也會有不同的癥狀表現,如焦慮失眠就是其中最常見的表現之一,在下文中再做具體闡述。